近年来,旌德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,找准乡村旅游、特色种植养殖和能人带动等发展路径,围绕“土特产”做文章,走精品路线,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。今年一季度,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9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8%。
林下生金撑起“致富伞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旌德是中国灵芝之乡,经过多年发展,该县已形成集育种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研发为一体的灵芝全产业链,并探索建立灵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固基础和长效机制,大力发展“公司+基地+(农户)”的模式。
时下正值灵芝出芝开片阶段。走进旌德县云乐灵芝公司种植基地,只见林下一座座大棚里,一株株灵芝嫩芽破土而出,有的状若小伞,有的形似扇叶。
近年来,云乐灵芝公司不断完善以深山灵芝为特色的产业链,目前已建4005亩深山森林灵芝基地。今年,该公司还打算改造升级灵芝菌种场,提升灵芝菌种生产能力,后续将进一步扩大灵芝深加工,提升终端营销。目前,公司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,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。
在旌德县庙首镇里仁村,该村也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,引进经营主体发展“林下经济”,分期打造1600余亩灵芝种植基地,建立“生产+加工+销售”为一体的灵芝产业链,带动本村常年务工40余人,临时务工100余人,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万余元。村民季双喜在农忙结束后就来到灵芝基地务工,他说:“在这里做小工,一天收入150元,既能顾家又能赚钱,很满足。”
据悉,旌德今年又新增1000亩仿野生有机灵芝基地,全县灵芝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。该县还积极围绕灵芝产业发展旅游业,连续举办了六届灵芝文化旅游节,以节为媒,推动灵芝产业发展。
种植果蔬结出“致富果”
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不少在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创业。近年来,旌德县一批有情怀的游子回到家乡,瞄准长三角市场,建设果蔬种植园,打造一批有魅力有特色的乡村名片,推进农业提质增效、农民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。
夏季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,孙村镇合庆村盘古山生态园里各种水果迎来了丰收。站在湖畔,放眼望去,一排排果树在山间若隐若现。走进李子林,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,硕大的苹果李一颗挨着一颗,压弯了枝丫,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。看到丰收的喜人场景,果园负责人李云华乐得合不拢嘴。
满山翠绿,连片的果园,工人陶旭正和搭档一起给梨树修枝。陶旭是当地的村民,从盘古山生态园建设之初,他就在果园里务工,一年有二三万元收入。除了陶旭,本村还有不少村民常年在园内务工,到了果子套袋和采摘的繁忙时节,果园会招更多的人帮忙。
李云华是旌德县返乡创业典型之一。他是孙村镇合庆村村民,前几年在上海工作,2016年回到家乡合庆村,流转了盘古山400余亩山场,种起了各种各样的时令水果。几年下来,李云华陆续给生态园投资近1000万元,打造了一片他梦想中的水果庄园,有桃子、李子、梨子、杨梅、樱桃、桑葚、猕猴桃等水果,采摘期从每年4月持续到10月。因有在上海工作的经历,李云华积极拓宽销路,生态园的水果除供本地游客采摘外,主要销往浙江、上海等地。他告诉笔者,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果园绿道、亲水平台等设施,打造田园综合体,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来自己庄园观光采摘、休闲度假。
如今在旌德县,返乡创业发展果蔬种植的能人比比皆是,版书镇的千禧果、白地镇的葡萄、蔡家桥镇的蟠桃……蓬勃发展的特色果蔬种植业成为了促进农旅融合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。
黄牛养殖渐成“牛”产业
旌德县是全国第一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素有“徽州粮仓”之美誉,拥有旌德灵芝、黄牛、青蔗等6个国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,地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。近年来,该县按照“只开精品店、不开杂货铺”的思路,聚焦“旌德黄牛”“旌德青蔗”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做精做强特色农业产业。
夏天,旌阳镇新庄村牛山草木丰盛,三五成群的黄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。放眼望去,犹如草原牧场,每头黄牛毛色鲜亮,体格健壮。张根木和妻子正在给黄牛梳理毛发,他告诉笔者:“因为这些牛都是放养的,长时间不接触就会养野了,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上山和黄牛相处一段时间。”
张根木是旌阳镇新庄村的村民,他看中了家门口的山场资源,利用自身的养牛技术,成立了旌德县牛山南家庭农场,规模化养殖旌德黄牛。目前,农场已养殖60余头牛。张根木在山林间散养黄牛,生长周期长,牛肉品质好,在周边都有口碑。牛肉远销浙江、江苏、上海等地,一直供不应求。
据张根木介绍,下半年,农场预计要添20多头小牛,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。
2021年以来,旌德县将黄牛养殖确定为主导产业,提升养殖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水平,让更多的群众加入黄牛养殖中来,推动旌德黄牛产业发展,一起铆足“牛劲儿”助力乡村振兴。截至去年年底,旌德黄牛全县存栏达2.058万头、出栏0.96万头,产值达3.5亿元。
粽香四溢香飘“振兴路”
产业发展了,如何扩大产业规模、拉长产业链条?旌德县也进行积极探索。
该县通过大力培育新业态,促进三产融合发展,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,让农特产品搭乘“电商”快车,在振兴路上一路疾驰。
“大家好,这是我们家2号链接,8只五花大肉粽,只要39.9元,喜欢的赶紧下单……”6月21日,旌德顺隆食品有限公司的主播正在直播卖粽子。镜头前,主播一边熟练地包着粽子,一边介绍着自家货品的卖点,从选材到口味,从重量到价格,都一一讲得细致透彻。
端午节前夕,旌德县庙首镇练山村的顺隆食品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日子。直播间忙着卖粽子,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包粽子,她们个个手法娴熟,手指上下翻飞间,一个个粽子就包好了。
顺隆食品有限公司前身是一个家庭作坊,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,家庭作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,于是公司负责人方昱与练山村达成合作,在练山村建起4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,开始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粽子。
公司发展了,也为练山村带来了收益。据悉,顺隆食品入驻投产后,带动村里20余名留守妇女务工,每年需要大量的黑毛土猪肉、粽叶等农副产品,也带动了全村二、三产业的发展。庙首镇练山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先发表示,该企业的发展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。
黄玉琴是练山村村民,就在车间务工。“包粽子也是我的爱好,每天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5点,有100多块钱的收入,可以贴补家用。”她说。
顺隆食品公司生产的粽子通过电商直播平台, 销往全国各地,销量十分可观。日均销售额6万元左右,今年端午节前已完成600万元的销售额。“端午过后,我就着手扩建厂房,引入新的生产线,提高产量,今年争取达到1000万元的销售额。”方昱如是说。
为培育农村致富能人,促进群众就业创业,旌德县对小微企业组织开展企业管理、营销等知识培训,对群众和脱贫户开展各种技能培训,带动脱贫群众集体“充电补能”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“智力”和动力支撑。
编者的话
产业兴,人才旺,农民富,农村才会更美丽。旌德县紧紧围绕当地特色资源,念好“土”字经,打好“特”色牌,延伸“产业链”,努力做好“土特产”这篇大文章,把特色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“金字招牌”,真正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、日子火起来。以“土特产”推动“产业兴旺”,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,这一做法值得肯定。
标签: